
.png)
2025
中間美術館正在展出“終身練習”。8月31日,本周日,我們將舉辦展期內的第四場活動“伯特利之家:問題不斷也無妨!”,邀請同伴互助小組伯特利之家的成員池松麻穂(Maho Ikematsu)和鈴木涼子(Ryoko Suzuki)做客中間美術館,創始人向谷地生良(Ikuyoshi Mukaiyachi)線上連線,分享他們的建立歷史,實踐理念,和當事者研究(Tojisha-Kenkyu)的具體方法。同時,我們還邀請到支持服務組織長和大蘊的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張晶晶,進行題為“從情緒爆發引導處理挑戰行為”的分享與神經多樣性篩查活動,揭開情緒起伏的密碼。
伯特利之家,“一切進展順利!”,2010、2024,單頻影像(彩色、有聲),4'29''、7'28''
中間美術館“終身練習”展覽現場
2025.8.31
14:00-16:00
來自日本浦和町的伯特利之家的實踐:
問題不斷也無妨!
嘉賓:池松麻穂、鈴木良子
16:10-17:10
長和大蘊
從情緒爆發引導處理挑戰行為
嘉賓:張晶晶
請掃描上方二維碼報名,提交信息視為報名成功。
伯特利之家早期的昆布生產活動
幻想與妄想大會頒獎現場
伯特利之家
問題不斷也無妨!
伯特利之家外景
位于日本北海道蒲河町的伯特利之家(Bethel House)成立于1984年,以其別具一格的精神健康實踐而聞名。秉持著“總是充滿問題,依然過得很好!”的理念,社區中的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成員以富有創意的非傳統方式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其中一個例子是1995年起每年一度的“幻想與妄想大會”,參與者以幽默和想象力,分享自己的精神病經歷。在充滿挑戰、重復與試煉的日常生活中,伯特利成員發展出“當事者研究”(Tojisha-Kenkyu),一種由當事者主動發起的集體研究自身問題的方法。伯特利之家將生活本身視作一種排練,不掩蓋問題,而是去發現和分擔問題。通過這些實踐,伯特利之家不斷探索社區生活的新可能,同時也將經驗傳遞到蒲河之外,作為文化交流和公共啟蒙。
“伯特利”(Bethel)源自圣經中的“神殿”,象征為所有個體提供庇護的精神家園。目前,伯特利之家(https://bethel-net.jp/)旗下有福利商店伯特利株式會社、蒲河伯特利之家、社會福利法人、蒲河自助中心NPO等各種組織。其中有三個社區:生活社區、工作社區和護理社區,共居著100多名成員。發起人向谷地生良受到反精神病學運動和福柯思想的影響,在向上的康復敘事之外,帶著切身狀況和具體的生活問題進入社會,以自身狀態參與當地生產,通過昆布加工、草莓種植等手工業及出版物。例如,以每月兩次的頻率發行線上雜志《How Step Down!》(ホップステップだうん!)(https://note.com/bethelnoie/m/mb4bff1d34632),包括向谷地生良的連載文章、伯特利成員的專欄、活動報道、講座筆記,以及攝影師真木惠鈴奈的攝影作品等內容,已發行322期。今年七月,伯特利之家舉辦了第33屆當事者研究全國交流會,通過工作坊、座談會及美食聚會等活動,向社會傳遞獨特的生命經驗。
當事者研究的起源
圖片來源:https://toukennet.jp/?page_id=56
當事者研究由向谷地生良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其靈感來自當地行業交流小組“一人一研究”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逐漸發展為出伯特利之家獨特的“苦難的哲學·幽默·反轉/非援助的思想”。通過公開個體的苦難經驗,與同伴協作尋找新的理解與自助路徑,承認當事者作為“證據”和“知識生產者”的主體性,使弱點轉化為共享智慧和鏈接的契機。當事者研究借鑒并融合了SST(生活技能訓練)、認知行為療法、心理教育、素質-壓力模型、優勢模型、敘事研究和精神分裂匿名小組等方法。但它并無固定指南,不受常識約束,通過改變個體面對問題的認知方式,拓展問題被解決的可能性。
長和大蘊
從情緒爆發引導處理挑戰行為
我們如何解讀那些無法言說的情緒風暴?本次將揭開挑戰行為背后的情感密碼,帶您換一種視角,看見非凡的神經多樣性世界。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將情緒的爆發,轉化為理解與連接的創造性時刻。
長和大蘊面向0-18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全面的發育行為評估、康復、咨詢與培訓服務。內容包括作為診療、言語治療、物理治療等。致力于幫助每個個體挖掘最大潛能,實現全面發展,提升社交自信與幸福感。
池松麻穂(Maho Ikematsu),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注冊公共心理師,2006年畢業于北星學園大學后加入蒲河伯特利之家。她長期支持精神障礙者的就業服務,曾擔任殘疾人日間服務中心經理、集體住宅負責人,并自2017年起擔任秘書長。她致力于通過在地協作推動社區共生,將當事者研究(Tojisha-Kenkyu)與開放式對話(Open Dialogue)融入實踐,并在對話場景中探索圖像記錄的應用。
鈴木涼子(Ryoko Suzuki),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2022年畢業于名寄市立大學后加入蒲河伯特利之家。她主要從事精神障礙者的就業支持工作,包括參與昆布、夏莓等地方特產的生產,與本地農戶合作務農。她還主持當事者研究(Tojisha-Kenkyu)和社會技能訓練(SST, Social Skills Training)等活動,幫助殘障人士與社區居民共同生活與工作。
向谷地生良(Ikuyoshi Mukaiyachi),1955年生于日本青森縣,畢業于北星學園大學文學部社會福祉學科。1978年,他以精神科專屬社會工作者身份赴北海道浦和町醫院工作,1984年創立社區活動據點“伯特利之家”,現擔任理事與顧問。他倡導“當事人研究”,鼓勵精神障礙者與成員共同探究自身癥狀及生活經歷,并推動其普及。主要著作包括《安心絕望的人生》(NHK出版,2006)、《技法之前:貝塞爾之家的構建方式》(醫學書院,2009)及《精神障礙與教會:為教會的本真》(いのちのことば社,2015)等。
張晶晶,碩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持有國際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認證的行為分析師(BCBA)執照。有多年行為干預經驗和督導經驗,對行為問題進行評估、分析,制定IEP計劃并督導實施,同時具備豐富的影子老師和學習支持老師的經驗。
擅長為有自閉癥、學習障礙、發育遲緩、以及多動癥診斷的兒童提供行為干預。擅長在不同環境下,包括學校、家庭,以及自然環境中提供行為干預服務。